当各界热议万亿市场、资本追逐低空经济概念股时,国家发改委5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,政策层用“先载货后载人、先隔离后融合、先远郊后城区”的18字原则,划出了一条不可逾越的安全红线。

“先载货后载人”不是简单的场景先后安排,而是对生命价值的郑重承诺。切勿拿生命冒险!“先隔离后融合”体现了空域管理的行业规则。低空飞行器与民航航线、城市建筑、地面交通的协同,并非资本催熟的童话。隔离运行阶段积累的百万公里飞行数据、人机交互可靠性验证、突发故障应急响应机制,才是打开融合空域的关键。“先远郊后城区”是风险防控的必然路径。远郊人口密度低、电磁环境单纯、应急救援空间大,可为技术迭代提供缓冲。部分企业急于在核心城区落地项目,既未制定密集人流疏散预案,也未解决飞行器噪音、隐私侵犯等问题,这种 “抢滩” 之举,暴露的是对公共利益与公民权利的漠视。更深层危机在于,部分从业者将 “监管” 与 “发展” 对立,视飞行器适航认证为 “枷锁”,将空域申请程序污名化为 “官僚主义”。
试想,若道路车辆无安全合格证、驾驶员无证驾驶、交通规则形同虚设,世界将乱成何种模样?!
回归初心:低空经济需要“工程师思维”而非“赌徒心态”当行业以载货飞行的耐性打磨技术,以隔离运行的克制构建规则,以远郊试验的成果验证参数,中国低空经济才能挣脱 “野蛮生长 — 事故频发 — 政策收紧” 的恶性循环。穿越云层的不是飞行器的高度,而是整个行业对安全底线的坚守!全球无人机法律指南:必知法规
到 2024 年,大多数北美和欧洲国家都将出台全面的无人机使用法律框架,涵盖飞行员认证、无人机注册和飞行限制。许多国家还在制定新的无人机法律,以进行超视距操作和无人交通管理。
了解当前商业无人机操作的主要法律要求。
全球商用无人机使用法律法规现状:摘要
许多司法管辖区都采用了基于风险的方法来确保快速、安全地部署技术以实现有益的用例。
虽然具体法律各不相同,但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共同的监管趋势:
北美和欧盟/欧洲经济区成员国拥有最成熟的无人机监管框架,以运营为中心和基于风险的原则为驱动力。欧盟、欧洲经济区和英国的规则基本统一,并与美国和加拿大的无人机法律保持一致。
亚太、拉美和中东及北非地区缺乏统一的框架。各国大多颁布单独的商业无人机法规,存在一些监管不对称的情况。在一些地方,无人机市场没有明确的法规。
微文:全球无人机法律指南:必知法规


作为从业者的几点见解:
现有飞行器的条件以及低空管理现状,可能还没有具备大面积城市区域应用的技术及管理条件。
飞行器的选择首要考虑应该是安全,而非体积大小、航程等因素。比如稍大的多旋翼飞机成本会高一些,但是肯定比小飞机更安全。在市场培育阶段,安全可靠是第一性因素,而非成本。
独立于各厂家飞行器以外的统一管理设备是必须的,类似汽车ODB满足管理规范的机载黑匣子看来是必须的。黑匣子具备基础的飞行实时数据记录和实时独立上报能力,同时黑匣子还需要具备飞行区域限制控制能力等。
无人机应用建议首先发展类似植保无人机应用等,此类行业应用飞行特点是飞行区域属于行业用户自主管理区域,飞行区域的地面人员及车辆的安全由行业客户自主负责。
重点考虑无人机无人化应用带来的应用价值,比如风电、光伏、桥梁等应用,无人机有很大应用优势,技术挑战大同时市场应用价值也大。应该有相应的政策和支持,鼓励这些领域方面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标准制定。让无人机无人化应用在质的方面有深度,而非简单的广泛应用。
加速成熟低空飞行器、低空飞行以及从业者的要求等相关法规制定。从业者更重要的是对飞行法规了解及培训,市场更需要培养的既懂无人机飞行,更应该清楚飞行法规以及如何真正行业应用。飞行是手段而非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