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单目可见光相机
技术特点
建模效果
适用场景
日常桥梁巡检(如桥面裂缝检测)。
预算有限或轻量化无人机应用。

2. 多目可见光相机
技术特点
建模效果
优点:
中等精度(平面精度1-3cm)。
可生成彩色纹理模型,便于病害可视化。
缺点:
适用场景
3. 激光雷达(LiDAR)
技术特点
建模效果
优点:
超高精度(平面精度2-5mm)。
可检测隐蔽结构(如钢筋锈蚀、混凝土内部缺陷)。
适用于无纹理表面(如钢梁、混凝土)。
缺点:
适用场景
高精度桥梁检测(如变形监测、BIM建模)。
复杂结构建模(如悬索桥主缆、拱桥拱肋)。
4. 综合对比
维度 | 单目可见光相机 | 多目可见光相机 | 激光雷达(LiDAR) |
---|
精度 | | | |
深度获取 | | | |
光照依赖 | | | |
适用表面 | | | |
成本 | | | |
典型设备 | | | |
5. 技术融合趋势
激光雷达+可见光相机融合
AI辅助建模
边缘计算优化
结论
1. 单目可见光相机
飞行高度
常规高度:10~30米
近距离补拍:5~10米(针对裂缝等细节)
限制因素:
航线规划
基础方案:
特殊要求:
桥底检测需采用倒飞贴壁航线(距表面2~3米)
斜拉索需环绕飞行(半径3~5米)
案例:
大疆Mavic 3E单目巡检,20米高度拍摄跨径50米梁桥,全程需40分钟。
2. 多目可见光相机(五镜头倾斜摄影)
飞行高度
标准高度:15~50米(根据跨径调整)
分层策略:
桥面层:30~50米(全局覆盖)
桥墩层:10~20米(近景补拍)
精度控制:
航线规划
标准方案:
五向倾斜航线(前/后/左/右/垂直)
交叉航线夹角≥30°(提高三维重建交会角)
优化策略:
对桥墩/支座采用螺旋下降航线(距表面5~8米)
斜拉索区域增加45°斜飞航线
案例:
大疆M300+P1五镜头建模200米斜拉桥,分层飞行总耗时2.5小时。
3. 激光雷达(LiDAR)
飞行高度
常规高度:20~80米(取决于点云密度需求)
精度控制:
点间距≤5cm时,高度需≤50米
关键部位(如支座)需≤30米
特殊要求:
航线规划
基础方案:
增强方案:
交叉扫描(增加30°斜向航线,提升点云完整性)
桥塔采用垂直环绕航线(半径8~10米)
案例:
大疆M350+L1激光雷达扫描悬索桥主缆,50米高度获取2mm精度点云。
4. 综合对比表
参数 | | | |
---|
典型高度 | | | |
最低工作高度 | | | |
航线类型 | | | |
重叠率要求 | | | |
单次续航覆盖 | | | |
适用机型 | | | |
5. 飞行策略优化建议
混合高度规划:
动态调整航线:
气象补偿:
技术趋势:
结论
选择飞行方案时需权衡精度、效率、成本: